北京四中,一个有故事的学校

2014-12-25 10:30:26   来源:家长帮   点击:



  在北京四中听取了校长刘长铭对学校文化建设的介绍。他的许多观点,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因为我也曾经思考并表达过类似的观点。比如“办学特色本质上是学校文化的差异。”“我们在学校历史上留下的故事就是学校文化。”“我们要思考,我们要留下什么样的故事?”“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将学校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固化’为精神文化的因素,用生动的、具体的、亲切的学校历史故事来体现和传承学校的核心价值、文化传统和学校精神。”

  在座谈中,我简要谈了我的感想——

  这次非常有幸被邀请参加北京市中小学文化建设验收工作。说实话,本来我不太想来,但后来我还是答应了,因为我觉得这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作为西部地区的学校,我们的确要向北京的学校学习。北京四中早就如雷贯耳,可我从来没来过。我曾经去过北京一些名校,大多是新近崛起的,比如人大附中,比如十一学校等。北京四中有两位老师我特别敬佩,一个是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顾德希,我没见过顾老师,他也不认识我,但从八十年代起,我就读他的有关文字,受益颇丰;另一位是丁榕老师,我特别敬仰的优秀班主任,后来也成了我的好朋友。我记得是2007年6月,我去澳门有幸认识了刘校长,一直就很想来看看北京四中。今天终于来到北京四中,我非常高兴。

  早晨车一开到北京四中,我有一个意外,就是校门太朴素了。我还不相信地问同车的老师:“这是北京四中的正校门吗?”他们说是。我觉得这校门与北京四中的名气太“不相称”,但正因为如此,我对这所学校格外敬重。进了校园,我又有了一个惊讶,就是我看到北京四中的教学楼上展示的校训中,居然有“民主”二字!我曾经说过,中国那么多的城市在概括所谓的“城市精神”,都是爱国啊,创新啊,包容啊之类,从没看见哪个城市在城市精神中写进“自由”二字,我一直期盼着那座城市的城市精神有“自由”的表达。同样,我也没有看到哪所学校把“民主”作为校训,也许有,我不知道,但至少是不多的。因此在这里看到“民主”作为校训,我对四中更加油然而生敬意。

  刚才我在看有关资料时,看到一篇刘校长对学生的讲话,在谈到“民主”时,刘校长说民主的核心是尊重。这也让我非常有共鸣,十多年前我写博士论文《民主与教育》时,也认为民主的精髓是尊重,对他人思想的尊重,权利的尊重,等等,而且这种尊重应该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或者说,民主同时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在听刘长铭校长介绍学校文化建设时,他的许多观点深得我心,很有共鸣。比如,他说一个学校的故事就是文化。我非常赞同这句话。我多次在学校讲,也在文章中写,我说一个学校有没有文化,更多的是看这个学校有没有值得流传下去的故事。刚才刘校长在介绍中,讲了不少感动我的故事,这就是文化。而把故事视为学校文化的载体,我非常有共鸣。

  一个意外,一个惊讶,一个共鸣,这就是我今天在北京四中的收获。我向刘校长表示敬意,我向北京四中表示敬意。

  从会议室出来,刘校长带着我们参观北京四中校园。北京四中作为中国最著名的中学,百年来涌现了数不清的杰出人物和名人,这个我不是太受震撼,因为几乎所有百年老校都可以罗列出不少杰出校友。关于名人和名校的关系,我认为不能简单地说名人都是名校培养的,当然二者是有关系的。对此,我将另文论述。但是,在北京四中的校园里,我不断听到刘校长讲一个一个的故事,这些故事打动了我。

  比如,一出教学楼,刘校长就指着一幅壁画说,这幅画的作者是他们学校的学生。当年这个学校上课画画,被老师发现,老师把孩子请到办公室却没有批评这个孩子,而是送他一本苏联的绘画教材,说不认识的俄文单词你自己去查。孩子由此不但继续喜欢绘画,而且还开始钻研绘画理论,最后成了一名画家。这幅画是他在国际上展出的一个作品,他为了感谢母校,特意献给母校。

  这个故事,让我想到了人们经常爱讲述的国外一个著名故事,说某个校长的狗被一个学生杀了,校长的“惩罚”是让孩子画出狗的解剖图,后来这孩子成了著名的生物学家。其实类似的事几乎每天都在我们中国的校园里发生的,关键是我们的教育者是否有心和孩子一起编织这样的生命故事。

  北京四中有一个实验班叫“道元班”(以北京四中早期校长王道元的名字命名),刘校长说,和一般的实验班不同,一般的实验班是把同一层次同一类的学生编在一个班,而我们是把不同潜质的孩子放在一块,彼此互相影响。有一个孩子喜欢摄影,到了痴迷的程度,我们给他空间给他平台,让他发展,结果还没读高三,他便被美国一所大学录取了。还有一个孩子痴迷飞机,对各种型号的飞机如数家珍。有一次我去打的,这孩子刚从一辆出租车上下来,我就坐了进去。因为孩子和我打了招呼,所以司机知道是我的学生,便说刚才那孩子给他聊飞机,简直走火入魔了。现在这孩子也在他喜欢的领域发展很好。将来一定会成为杰出的人才。

  刘校长说:“多年来我们一直说,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我发现我们学校许多后来非常优秀的孩子,都没有什么‘早期教育’。其实,只要孩子痴迷某个领域,他什么时候起跑都不晚!关键是要打开他独特天赋的阀门,究竟怎样才能打开这个阀门,现在我们还不知道,全世界都在研究。但我们知道怎样能够关上这个阀门!”

  刘校长说得太深刻了。

  我们在校园继续转着,刘校长一直给我们讲着故事:一个军帽和一双手套,寓意“革命与建设”,这个雕塑本来是给黄诚烈士一个人创作的,但后来成了北京四中所有奉献者的纪念碑;一幅“富贵花开”的牡丹工笔国画,是河南一位无臂女性的作品,她用足画成这幅画,刘校长买下挂在学校,成为最感人的励志作品之一;校友中的一位画家来到北京郊外采风创作,发现了一个即将拆除的古村落,在他的不断奔走呼吁下,古村落得以保存,现在成了一个热门的旅游景区;一个学生写了一篇题为《拔河》的优秀作文,于是校园里便有了一尊生动逼真的群雕《拔河》;由师生共同创作并演出的话剧《郑伯克段于鄢》到台湾演出,台湾观众们感动得双肩都在抖动……

  一个又一个的故事,演绎着了北京四中的学校文化,而这文化又必将随着这些故事流传下去,成为北京四中的传统精神。文章原作者李镇西(著名教育专家、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校长)

上一篇:揭秘北京五所最强公立高中国际班
下一篇:北京83所参加名额分配优质高中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