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故事:倒在断头台下的“近代化学之父”

2014-04-19 08:52:38   来源:中国工业信息网   点击:


  巴黎富家子弟安托万·洛朗·拉瓦锡20岁出头就拿到了律师执业证书,可在行将闯荡江湖之际他却决意改辙,按照自己的兴趣去探索自然科学。

  此前他在旁听化学课时发现,这门学问之系统性与理论化远远落后于物理学、数学和天文学。具体而言,尽管那时候人们已经发现了大量独立的化学现象,但并没有一个适当的理论框架来综合这些相互隔离的零碎信息。

  10年过后,小有成就的拉瓦锡俨然预见到了自己未来更大的辉煌。1773年的一天,他在一个实验记录本上写道:“我注定要在物理学和化学领域带来一场革命。”然而,这个兴趣广泛、精力充沛、脑袋瓜也极棒的“科学达人”却没能预见到,20年后,作为化学革命之主要推动者的他,将会深深裹入原先被他看好的一场政治革命,并为之殉葬。而他悲惨的人生结局,实际上在两年前迎娶漂亮的玛丽·安妮时就已铸定。

  此事无涉“红颜祸水”。拉瓦锡的“劫数”在于其岳父大人,一个旧体制下的既得利益者,他把自己的女婿拉进了由一批商人组成的包税商集团。这伙人把国王的部分征税承包下来后,又滥用职权横征暴敛、中饱私囊,激起了极大的民怨。但在政治和社会生活方面头脑简单的拉瓦锡对此没有想得太多,他把“挣”到的钱几乎都投进了他所钟爱的科学研究。而与他感情甚笃的玛丽·安妮则是他忠实的助手——她随他出席各种科学聚会,记录有关情况,并把他的论著译成英文,同时还添加注解、制作插图。

  拉瓦锡在从事科学研究伊始就十分重视实验、精度和方法。他说:“没有充分的实验根据,我从不推导严格的定律;没有足够的事实,我从不形成结论。”当时人们普遍相信,物质可以燃烧的原因在于它含有燃素。物质(比如木头)在燃烧过程中会释放出燃素,所以将变得更轻。可拉瓦锡却在实验中发现,某些固体物质(比如磷和硫)在燃烧之后重量反倒增加了。一个合理的猜测是:也许物质燃烧不是因为释放了燃素,而是因为吸收了某种气体。

  1777年,拉瓦锡在呈送给法国科学院的实验报告中证明,根本没有燃素的存在。燃烧的本质是物质和“生命气体”(后来他将这种气体命名为“氧气”)的结合。由于燃烧减少了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留下的不可呼吸的气体(主要)就是氮气。拉瓦锡还断定,氧气在呼吸过程中同样至关重要。从化学的观点看,物质燃烧和动物的呼吸同属空气中的氧所参与的氧化作用。后者是一种缓慢的燃烧过程,并且是所有动物赖以生存的基础。基于这一见解,拉瓦锡事实上开创了生理学发展的崭新时代——他被看作是第一个将生命现象归结为化学和物理力量作用的科学家。

  在研究燃烧和气体的过程中,拉瓦锡借助他精湛的称量技术,看到了事物更深层的一面,进而从实验的角度验证并总结了物质(质量)守恒定律。针对当时化学物质的命名混乱不堪的状况,拉瓦锡与他人合作制定出化学物质命名原则,创立了化学物质分类的新体系,并在历史上第一次开列出化学元素的准确名称。他详细总结并系统阐释其化学学说的著作《化学基础论》,正巧在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之时出版。这部划时代著作系统论述了氧化说的科学理论,重新解释了各种化学现象,并且指明了化学研究的方向和任务,从而建立起从元素概念到反应理论的全面的近代化学体系。由此,化学作为一门科学才得以最后确立。

  1793年夏末,大革命进程中的“恐怖政治”荡起了腥风血雨,正致力于研究流汗现象的拉瓦锡先是被赶出实验室,随即身陷囹圄。接着又被人无限上纲罗织罪名、落井下石。到了生死攸关的当口,由一些科学界人士提出的赦免拉瓦锡的请求,遭到了法官的断然拒绝。据说,那位法官豪气冲天地宣称:“共和国不需要学者!”

  拉瓦锡自知来日无多,百感交集。在最后一封致他美丽妻子的信中,他写道:“我度过了非常幸福的一生。我想,人们会带着一些惋惜的心情记住我,也许在我的身后还会留下一些名誉,我还需要什么呢?”

  1794年5月8日凌晨,包括拉瓦锡和他岳父在内的28位包税官由几辆运粪车拉走,在众目睽睽之下被推上了断头台。

  就在拉瓦锡撒手人寰两个多月后,处死他的激进派诸人士自己也在断头台上落了个身首异处。又过了一些日子,拉瓦锡的同胞们满怀羞愧与懊悔,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思大会,并在大街上给他立了塑像。

  迄今人们提起发生在拉瓦锡身上的悲剧,常常会引述曾跟他有过交往的法籍意大利著名数学家拉格朗日,在他遇害次日道出的一句悲愤之语:“砍下他的头颅只需要一眨眼工夫,但生出他那样的大脑一百年也不够。”



上一篇:神奇的燃烧现象
下一篇:为化学纤维注入生物“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