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满江红•中秋寄远》赏析

2015-09-17 09:47:38   来源:小熊图书   点击:

【原文】
    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但唤取、玉纤横笛,一声吹裂。谁做冰壶浮世界,最怜玉斧修时节。问常娥、孤冷有愁无,应华发。

   云液满,琼杯滑。长袖起,清歌咽。叹十常八九,欲磨还缺。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把从前、离恨总成欢,归时说。

【译文】

    怕浮云敝月不能欣赏月色于是急忙赶上西楼,在美好月色的召引下作者独依栏杆望月吹笛,一声吹裂。谁可以把自己的一片冰心浮于这个腐朽的世界,最可怜的是玉斧修饰的时节。问嫦娥是否忧愁寂寞,猜想着嫦娥她已经是满头白发。

    玉液满了,琼杯滑了。卷起长袖,在青楼中欣赏歌舞。叹息月亮一月之中十之八九都不圆满,有缺陷。如果月亮经常圆如此夜,那么就没有了离别,把从前的离恨别愁都变成了欢聚之喜。

【注释】

  ①玉纤:女子的手指。

  ②横笛:萧笛一类的乐器。

  ③冰壶:比喻清凉世界。

  ④看承别:别样看待。

【赏析】
    题目为中秋寄远,应该是中秋节怀念远方的一位志同道合的朋友,所以写下这首词。当时辛弃疾的一些朋友都是和他一样饱受排挤打击怀才不遇的主战派人士,像陈亮等,此词可以理解为思怀远认,前面的形容月亮的都是渲染情绪,末三句则直白的写出离愁别绪,希望月亮长圆,人也能时常相聚。更深层的还是要向朋友表达自己的壮志难酬的无奈和悲愤。

    这是一首中秋怀人词。它并不注重对月夜美景的具体描写,而只借月亮的圆缺和宴会的气氛来表现对远方亲人的怀念之情。其内容略同于苏轼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风格与手法各别。苏词充满浪漫气息和奇特想象,此词则快言快语,直道眼前事,直抒心中情,写实特征比较明显。

    上片写赏月。当头一个“快”字,生动的表现了作者借月怀远的迫切心情。以下写月而寄情。最可注意的是“问嫦娥”二句。嫦娥独居广寒宫,凄凉孤寂,这神仙日子怕不好过吧,想必你早已愁得头发花白了!这里暗用李商隐《嫦娥》诗中“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句意。这实际上是明写月中仙子,暗指自己的怀念对象。从自己对对方的怀念,设想对方也在千万里之外孤零零地怀想自己,也许头发都急白了吧?语意双关,含蓄隽永。

    下片直接宣写离情,盼望早日团圆。过片四句,由夜宴饮酒和歌舞引出人各一方的哀愁。“叹十常八九”二句,以月之难圆而常缺,喻人之离多而会少。“但愿”以下至结尾,则转为乐观旷达之调,深信离别的日子定会过去,有情人终有团聚之日。这与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同一胸怀,表达的都是对人生的乐观态度。作者毕竟是英雄壮士一流人物,虽写人人难免的离愁别恨,却不堕入低沉琐屑之中,更不作无病呻吟,这正是辛派豪放词的本色。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著有《稼轩词》,存词600多首。

  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这首先表现在他的《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破陈子》(为陈同甫赋壮语以寄)等词中,他不断重复对北方的怀念,对抗金战斗的回忆。另外,在《贺新郎》(陈同甫自东阳来过年)、《摸鱼儿》(淳熙已亥)等词中,他用“剩水残山、“斜阳正在断肠处”等词句讽刺苟安残喘的南宋小朝廷,表达他对偏安一角不思北上的不满。胸怀壮志无处可用,表现在词里就是难以掩示的不平之情。他擅长的怀古之作中《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面对如画江山和英雄人物,在豪情壮志被激发的同时,他也大发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慨。理想与现实的激烈冲突,为他的词构成悲壮的基调。

  辛词在苏轼词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题材范围,他几乎达到了无事、无意不可入词的地步。

  在艺术成就方面,辛词以生动、夸张的描绘和想象,形成了他的豪放风格。因为有战斗实践,他在表现战斗场景时能营造雄奇阔大的意境,而且文词生动,笔墨饱满。辛词常用比兴寄托的手法。如《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中),词人以惜春又怨春的心态,暗示他对当局的矛盾心理。这是词人明显受到传统的“美人香草”表现手法影响的体现。
上一篇: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
下一篇:晏殊《中秋月》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