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自招时期家长对策——为自主招生把脉支招

2016-05-02 10:10:03   来源:搜狐教育   点击:


  2016年高校自主招生初审结果已经陆续公布,据统计共有52万考生参与了自招申请。由于自招规模和申报条件等限制,面对审核结果,一定是几家欢喜几家忧。在此笔者给通过审核和未通过审核的学生家长都提提醒。

  1 、未通过审核——总结经验,准备高考

  但凡申请自主招生考试,学生的成绩都应该不错,还可能手中拿着些证书、论文等硬件。虽然自主招生不是势在必得,但没能顺利通过还是应该总结一下经验教训,以免在高考志愿填报中出现类似的失误。

  究竟有哪些原因造成自招初审失败吗?笔者总结,可能有以下问题——

  (1)准备不足:参加自招的同学从成绩从成绩上应该都能达到一本控制分数线,也可能拿着一些硬件,但在与学生接触过程中会发现很多问题:

  a、仓促上阵:以前根本不了解什么是自招,到时候形成从众心理,人家报,我也报,人家报什么,我也报什么;

  b、研究不够:有学生家长虽早知道自招,并且做了相应的准备。但对招生章程研究不够,对自招条件理解不透;

  c、材料不足:对证明自己特长、潜质等自招条件所需材料,准备不充分,现在自招要求越来条件越清楚,竞赛都指明是哪几个,而一些软实力比如“学科特长”也需要拿出硬材料来证明;

  d、填报出错:对阳光高考自主招生平台不够熟悉,对要求未达到,比如: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自招材料要求竞赛证书复印件上学校盖章,有同学因为忽视,失去了机会。

  e、院校冷热:有些院校给出的条件诱惑很大,门槛很低,竞争激烈造成实力差者被淘汰。

  (2)定位不准:自主招生是考生与院校的双向选择。但选择权在考生,这就要求考生知己知彼,准确定位。这方面本人发现的问题有:

  a、冒险主义:心高气傲,不顾自身条件与实力,只看名校,博彩心理;

  b、专业不符:只顾院校的热门专业,对专业与奖项的关联不做考虑,比如拿着生物的奖项去拼财经类的专业;

  c、奖项不清:这种情况比较多,不清楚手里的证书含金量,拿着省奖当国奖、市奖当省奖。

  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自招过程出现的准备不足、定位不准的问题在高考中一样可能出现。面对即将到来的高考和志愿填报,考爸、考妈们可要上心了!

  2、已经通过审核——未雨绸缪,争取胜出

  通过初审,可喜可贺的事情。但看一下往年的考核通过率,就知道将来的竞争有多么残酷了。在考核中胜出,一方面要靠自己强大的实力,另一方面,根据以往的经验,成功者他们往往是“有备而来”的。

  如果只通过了一所院校的初审,那么别无选择,首先翻开招生章程看一下——考什么;再通过各种途径了解一下——怎么考。

  如果通过了多所院校的初审,那就可能先做一个痛苦的选择了——哪所交费,去考哪所?因为从今年北京化工大学的交费确认条件看,对考生交费也做出了限制,只限一所!这时你需要:

  a、考虑自己:根据模拟考试等分析情况,通过之后用得上;

  b、考虑对手:在测试中实力有优势,容易胜出。这方面可能有难度,以下观点仅供参考:一是通过初审名单,看下竞争对手来自哪省、同省哪校。二是估计这所院校在同省、其它省会有什么人报考;

  c、考虑考核:根据木桶原理,考核笔试、面试方式要选择自己擅长的内容、模式。避开自己的短板。

  笔者建议: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资料信息,研究考试,获得经验,充分准备。另外,如果有意在高考生参加培训,建议在考查机构实力的前提下,选择针对院校的培训。(张建华)




上一篇:自主招生培训班打“清华”旗号 一对一要价上万
下一篇:江苏11所高校公布自主招生初审名单 数量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