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最新资讯 › 高考分数线越来越低,为什么你的成绩始终上不去?

最新资讯

高考分数线越来越低,为什么你的成绩始终上不去?

高中生学习 发表于2018-04-02 10:41:31

b0bc62ff486e48ec9af973e073d65719.gif

  不知道考生们看到各省份2017高考分数线什么感受?可能欢呼雀跃,因为自己轻松过线几十分,可以松口气了;可能捶胸顿足,遗憾自己怎么就是比一本或二本线差几分;可能心怀忐忑,自己的成绩刚过线……

  但小编的第一反应是:这分数线也太低了吧?!比2016年降低幅度最大的是河南河北的理科一本线,竟然整整低了40分!可以说是史无前例!

  近年来高考试题的难度系数,要求控制在0.55。

  先科普一下“难度系数”这个概念,一张100分的试卷(不是100分的按照百分比化到100分),随机抽学生来做(假设学生人数为N);做完之后把分数统计出来,然后求出平均分;再用平均分除以做题的学生人数N,所得到的结果就被称为难度系数。难度系数的值在0~1之间,数值越大,说明平均分越高,试题容易;数值越小,说明平均分越低,试题较难。

  也就是说,高考满分750分,考到412.5分以上,才算勉强达到平均水平,才算具备了被大学选拔的资格。而从412.5分往上,到一本线+30分(这基本是211大学在几个考生大省的最低投档线),中间有近150分的差距。

  而中等生,就是处在412.5—550分之间的一个非常庞大的群体。下面这段文字,描述的就是这个群体目前的状态:

  初中毕业成绩还可以,考上了当地的一中或某某高中,但从上高一以来就一直浑浑噩噩混日子,成绩一落千丈,现在就400多分的样子。

  都说高考越近越紧张,却越来越放松,高三开始还好,最近两个月越来越感觉高考无所谓,但是每天早上醒来却感到内疚。每次下定决心学习,却坚持不了一天。

  马上要高考了,可越来越没信心了。 家人以及亲戚都对自己抱很大的希望,爸妈以前还希望考个一本,现在估计连二本都上不了。

  现在对自己的前途很迷茫……想逆袭,急需办法!

  小编今天就和大家详细谈谈这个话题。

  中等生也有不同的类型,来测试一下自己是哪种类型的中等生吧。

  1.自控力差型(中等生自述:李璐)

  表现:打开书本准备要复习,从开始准备到坐下来,10分钟过去了。做题做到一半,手机响了,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拿起手机再说。“今天的偶像剧更新了,我就看5分钟,5分钟!”结果看了一晚上。

  对策:分心计划

  树活一张皮,人争一口气,中等生被隔壁家与我同岁同届的学霸“压迫”了十几年,做梦都想着来一场逆袭。就先从做计划开始吧!

  制订一个学习计划或许不难,真正难的是执行一个计划。我抱着一半不服,一半尝试的心态为自己设置了一张计划执行表。分为计划、完成度、分心的时间以及原因、获得奖惩五项内容。

  我在“分心的时间以及原因”这项记录下各种分心的原因:涂鸦、给空心字母上色、抓住一只在灯光下乱飞的小虫……各种乱七八糟的理由都有,怪不得我比不过学霸了。这个表格对我的帮助极大,它不但记录了我的学习进度,还让我明白自己因为开小差在时间上的浪费有多少。

  在最开始的8个小时复习计划里,我分心的时间高达5个小时,其中最离谱的一项是到客厅看了2个小时的综艺晚会。我意识到问题出在哪里了。我开始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尽量专注地复习。即使这样,我每天也只能完成60%左右的进度。

  2.无方法型(中等生自述:毛珂)

  表现:试过各种学习方法,均不能坚持到底,更不见任何成效。坚信“书山有路勤为径”,闷头苦学,不相信任何方法和捷径。

  对策:你的金玉我的软肋

  学习方法不是静止的。那些黑马只是简单地介绍了方法,没有详细地去说明他们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运用那些方法的,更没有提到他们当时的知识掌握程度、所处的学习环境、学习习惯和性格等。既然这些都无法知晓,怎么可能复制他们的成功呢?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刻板地复制别人的方法又有什么意义呢?

  于是,我想着要让我的学习方法流动起来。

  在与一个喜欢思考的同学聊天的过程中,我偶然地发现他在总结这一块做得很有创意,也更为科学。他把总结的话语分条罗列在一张张小纸片上,又把这些纸片贴在书上或某道题目旁边。他的书本、习题集上贴了许多纸片,有记录错因的,有记录各种题型的通用解题方法的,还有记录学习某个知识的心得体会的。我在与他聊天后如获至宝。与自己把总结写在笔记本上以后就再也不看的方法相比,他的方法显然更有效。

  还有一位理科成绩甚好的同学告诉我,他喜欢自己在课前分出重点,第二天听课时就可以分清主次。这个方法虽然很好,但是它打乱了我原本的听课模式。

  在寻找学习方法的过程中,我更清楚地认识了自己。而在认识自己的过程中,我也更能体会和把握什么方法适合自己,什么方法于别人有如金玉,于我如鸡肋。

  3.无规划型(中等生自述:薛云伟)

  表现:不会管理时间,一道题得花两道题的时间来做。每天学习的时间比谁都多,计划也安排得满满当当,但成绩就是不如意。

  对策:打破时间管理中的马太效应

  我听到中等生们最多的抱怨便是时间不够。

  说到学习时间紧,很多人首先会想到的就是怎么挤时间。压缩睡觉的时间,压缩吃饭的时间,压缩休闲娱乐的时间,把一切学习以外的时间都压缩到极致,仿佛这就是时间管理的终极目标了。

  还有一种情况是,有的人花了很多的时间去学习,几乎不太可能再挤得出什么时间了,但进步仍然十分缓慢。自己非常痛苦地看书做题,那些成绩比自己好很多的学霸却每天都摆出一副很悠闲的样子。中等生不停地问:“我的时间已经全部拿来学习了呀,为什么会这样?”

  其实,绕来绕去都离不开一个关键的话题:效率。

  要明白效率和时间的关系,不如先来和学霸算一笔账。算下来,我们每天用来学习的时间可以达到12个小时,比学霸的学习时间增加了50%。这是一个可喜的数字,每天多50%的话,累加起来的结果确实相当惊人。

  不过,这笔账漏掉了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人与人之间的差异。看同样的内容,学霸看一遍就记得差不多了,我们只能记住一小半,甚至看了一遍之后什么也记不住。一道普通的数学证明题,我们解出来所需的时间比他们多了5分钟,甚至更长——相信大家都有过解一道数学题花上半个小时的经历。这样一算,我们拼了命地付出比学霸多50%的努力,结果效率反而比他们低得多,这可真够冤的。

  如果把长时间学习导致的负面结果也算进去,那就更冤枉了。这就是时间管理中的马太效应——成绩越落后的同学,越觉得时间不够用;成绩越拔尖的同学,越觉得时间多得用不完。


精品推荐

受文科生青睐的十大专业及相关大学

小熊图书 发表于2017-06-18 22:13:32

新闻

身为文科生,你一定是一位感性多于理性的人,或者思想活跃,见解独到;或者能写会画,艺 [查看全文]

资源下载

理科数学 高考完全解读 18版

小熊图书 发表于2017-06-18 22:24:19

新闻

理科数学 高考完全解读 18版 [查看全文]

在线
咨询
电话
咨询
购书
平台
天猫商城
关注
我们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