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改革带来的价值取向与两难关系

2017-04-19 14:56:37   来源:高考帮   点击:


 
  二、两翼齐飞:新高考改革必须妥善处理的两难关系
 
  高校招生作为涉及千家万户切身利益的社会行为,其制度设计面临众多两难问题。高考改革的历史实际上就是调谐、处理种种两难关系的历史。新一轮高考改革深入文化层面,敢涉深水区,更是触及多种两难问题。
 
  (一)两难问题的表现
 
  两难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考什么”的问题,主要是科目设置及相关问题。
 
  ①按文理分科还是文理不分设立考试科目。2009年教育部有关部门就此问题广泛征求意见,赞成和反对取消文理分科的意见基本持平。此次启动新高考改革后社会舆论几乎全部支持取消文理分科。
 
  ②“语数外”是否各校各专业类必考?
 
  ③科目数多还是少。科目数多有利于引导学生全面发展,但过多一则不利于体现高等学校教育的专业特性,二则会加重学生学习和考试负担。
 
  ④科目数整齐一律还是可以由学校、学生自主选择,高校对选考科目的要求范围和学生的实际选考科目是必须全部对应还是只要一门对应即可。考虑到可行性,新高考改革改为学生的实际选考科目和高校的选考科目范围只要一门对应即可,所有学生的考试科目均为“3+3”。
 
  ⑤高中学考和高考作为两种不同类型的考试,应该承担达标还是选拔的职责?硬挂钩还是软挂钩?此次新高考改革实行的是部分硬挂钩、部分软挂钩:高考科目瘦身,高中学考的部分科目经考生选择后与高考科目挂钩。
 
  2.“谁来考、怎么考、怎么评价”的问题。
 
  包括:①扩大学校自主权、增加学校自主测试在评价体系中的权重并要做到确保评价的公平性客观性。
 
  ②高考难度问题。过难会加重学生负担,与减负的要求不符合,过易则难以实现区分和选拔的功能,同时对学习水平比较高的学生不利。
 
  ③题型问题。客观性试题标准唯一,利于控制评分误差,排除主观因素影响,且有利于扩大知识考核点的覆盖面,但是不利于考核学生的思维过程和表达能力;主观性试题刚好相反。
 
  ④考试次数问题。
 
  ⑤赋分方式问题,等等。
 
  3.“怎么录取”的问题。
 
  ①高考加分,加还是不加?
 
  ②定向招生和面向全体的关系,普惠公平和补偿性公平的关系。
 
  ③平行到院校还是平行到专业?
 
  ④高校按专业招生还是按类招生,等等。
 
  (二)两难问题涉及的三项要素和四对范畴
 
  1.三项要素

  三项要素是科学性、公平性、可行性(可操作性)。“科学性”指的是高校招生的制度设计、高校招生改革必须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符合人才成长规律,符合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有利于高校选拔到适合培养的学生,有利于学生增进素质、健康成长;“公平性”是指在高校招生过程中必须对全体考生一视同仁,机会对全体考生开放,招生学校和专业对报考的考生群体必须采用一致的评价标准,信息公开,程序规范;“可行性”是指改革举措必须与现实条件相适应、匹配,具有可操作性,能为社会所接受。
 
  2.四对范畴

  四对范畴是“科学性和公平性的关系”“科学性和科学性的关系”“公平性和公平性的关系”“科学性和可行性(可操作性)的关系”。在四对范畴中,“科学性和公平性的关系”“科学性和可行性(可操作性)”的关系是制约新高考改革的两对最基本的两难范畴。科学性和公平性反映的是价值观上的两难关系,科学性和可行性(可操作性)反映的是方法论上的两难关系。
 
  第一,科学性和科学性的关系。有些两难问题反映的是科学性坐标上不同角度的考量和取舍。最典型的问题是高考科目设置应强调对基本素养、高等教育共性的要求,还是突出对专业素养、不同高校个性的要求,“语数外”是否必考?此外,在三位一体、自主招生多元综合评价选拔模式中,是突出基本素养的考核还是专业素养的考核,也是同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与高校的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有关。
 
  第二,公平性和公平性的关系。在公平性坐标上最典型的两难问题是普惠性公平和补偿性公平的两难关系。新一轮高考改革,一方面增加全国统一命题的分量,另一方面加大面向农村学生的专项计划的力度,体现了调和两难关系的努力。
 
  第三,科学性和公平性的关系。科学性和公平性,或者说科学选才和公平选才,是制约高考改革的最基本的价值范畴。科学性在本质上反映的是求真的要求,公平性在本质上反映的是求善的要求。两者在本质上是相通的,但在一些具体问题上也会相互矛盾、相互制约。
 
  科学性和公平性两难关系最典型的表现是如何处理统一考试和综合评价的关系。这是一个多种两难因素交集的复杂问题:

  ①科学性和公平性的考量:大规模的选人机制到底是唯智、唯分选拔还是综合评价选拔,是一个两难问题。新一轮高考改革为克服“唯分数论”的弊端,强力推进综合素质评价,选拔综合素质高的学生。浙江的“三位一体”招生、上海的春季考试招生,都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学校自主测试、评价有利于实现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有利于考核学生和学校的适配性、适配度,因此有利于提升评价选拔的科学性;但是学校自主测试环节能否确保公平,特别是当自主测试的招生数量大幅扩大以后还能否像少量试点阶段那样严格管理,是社会关心的,需要建立一种长效的自律、制约和监督机制。
 
  ②科学性上政治因素的考量。坚持国家考试所特有的有利于体现国家意志、强化凝聚力、向心力的作用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很大的课题,需要统筹考虑。
 
  ③科学性上经济因素(投入产出效益)的考量:相对于笔试,面试、操作技能考试等的复杂性倍增,当多元综合评价的招生数量大幅扩大后,高校的投入也将大幅增加,高校是否愿意增加人财物的投入。此外,是否所有类型的学校、专业都需要采用多元综合评价方式,是否所有的学生群体都适合多元综合评价方式,这些都需要深入研究。
 
  第四,科学性和可行性(可操作性)、理想目标和现实条件的关系。这次改革,先行试点的上海、浙江在方案设计的诸多环节上都恰当地处理了科学性和可行性(可操作性)的关系,使得改革试点得以顺利推进。
 
  一是通过选考机制的设立实现了文理融通;
 
  二是通过高校选考科目范围(1~3门)和学生实际选考科目(3门)之间一门即可的机制的设计,使选考得以付诸实施;
 
  三是通过等级赋分的简明、直观办法力求解决选考科目之间的等值问题;四是在“一考定终身”和一年多考的矛盾关系的处理上期冀实现科学性和可行性的和谐统一。新一轮高考改革切实迈出了步子,目前已经公布改革方案或改革思路的30个省区市都无一例外地对外语科目实行一年两考,浙江省则对外语科目和3门选考科目(7选3)都实行一年两考。
 
  同一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被冀望起到多方面的作用:①减弱考生竞技状态和考场设备、应试环境等方面的偶发不利因素对选拔结果的影响程度,更准确地反映考生真实水平;
 
  ②有利于分散和减弱考生的心理压力;
 
  ③可以发挥前一次考试经历对后续学习和考试的诊断和反馈作用。可见一年多考的制度设计具有很强的科学性。但在实行过程中,由于“7选3(6选3)”和“一年两考”的叠加,带来了教学组织方式的深刻变化,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教学生态,校长、教师在观念上和教学方法上都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学生在学习上也有一个适应的过程。此外,全新的教学生态面临应试教育惯性的干扰和影响。有的家长会按照教育规律理性选择考试次数和考试时间,也有的会从博弈的角度出发,试图获得短期利益,并对学校施加压力。在这样的情况下,一年多考的制度设计需要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
 
  综上所述,新高考改革围绕“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目标,从文理融通、综合评价、发展性评价、扩大选择等四个方面着力,立意高远,打破了原有的教学模式和思维方式,必然经历由不适应、不习惯到逐步适应、习惯的过程。在坚持改革的根本方向不动摇的前提下,对试点方案的一些技术性、细节性的设计,应在调研、总结和评估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研究,正确处理科学性和公平性、科学性和可行性的关系,使改革朝着党中央国务院指明的方向更加健康地向前推进。
 
  【作者】
 
  边新灿,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副院长、研究员
 
  蒋丽君,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教授
 
  雷炜,浙江省教育考试院计划发展处副处长、副研究员
 
  原文刊载于《中国高教研究》2017年第4期第61-65页


 
上一篇:2017年高考招生政策六个变化
下一篇:比对去年考试说明,预测高考命题趋势